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资源

微信号: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测绘资质管理问题研究报告,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2001—2003年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公顷,土地复垦4.01万公顷,土地开发11.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资源

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资源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测绘资质管理问题研究报告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采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资源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45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88亿元,增长4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0.86亿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2.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国务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场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

采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联合组成10个督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先后就治理整顿工作下发5个通报,三次致函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两次召开全国省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办公室主任会议;先后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对9起涉及严重违反土地法规的案件进行公开调查;通报治理整顿检查验收的标准及检查验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开发区和开发区扩区;原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已撤消3763个;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7.8万件,立案查处12.7万件,结案12.4万件,罚没款12.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5878.4公顷。有925人被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排查出违规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2822宗,有效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完善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行,市场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更加广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确立,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土地市场运行制度和组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土地产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土地权利体系日益完善。

全国出让土地面积18.68万公顷,其中招标0.62万公顷,拍卖0.89万公顷,挂牌3.68万公顷。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和具体部署安排。进一步打击非法采矿,关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矿山。

印发《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取得明显成效。共出让探矿权采矿权26080件,出让价款达到52.56亿元。其中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11752件,出让价款26.98亿元。加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2003年共处理案件1.7万件,罚没款5942.69万元。

五、国土资源调查和规划

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质调查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修测72.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0.5万平方千米。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5.6万平方千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51.8万平方千米。1:20万物化探遥感调查47.7万平方千米。1:100万重力23.4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8.2万平方千米。机械岩心钻探12.6万米。

农业地质调查全面部署,基本覆盖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主要农业经济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目前已与浙江、四川等17个省(区、市)合作,签订了农业地质调查合作协议,2003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完成三峡库区1:5万航空遥感勘查面积达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盖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记录了三峡大坝蓄水前长江最低水位时库区历史状态,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库岸变迁、生态环境演化、监测、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923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为8837亿立方米,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为277亿立方米,地下半咸水天然资源为121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开发潜力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怀柔、平谷等5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查清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现状调查,并实施动态监测;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在贵州大小井、云南小江流域初见成效。在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市)的红层地区,完成探采结合示范浅井868眼,在西北、东北缺水地区施工示范深井25口,直接解决了近1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查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等数据。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734.33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547.53万公顷,中部地区65.40万公顷,东部地区121.40万公顷。

加强土地市场监控。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为政府适时制订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保障土地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相继展开。31个省(区、市)的矿产资源规划全部发布实施;已有260个市(区)、705个县(区)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天津、深圳、新疆、辽宁国土规划试点。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国务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治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当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56次,在国土资源部网站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109次。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3年底累计完成545个县市调查,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及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97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

全国共报告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65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有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组织完成对三峡库区二期治理工程的验收,确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质安全评估任务的完成。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对库区136处重点隐患点和库岸实施了专业监测,近1800处地质灾害监测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实现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坝前135米水位蓄水以来,已成功预警16处滑坡,其中群测群防系统预警10处,专业监测系统预警6处,使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完成安徽黄山等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审查报批。完成对44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批。

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重点推进省级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江苏省、浙江省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盱眙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已建设基岩标30座,分层标组28组,GPS基准监测网点36座,地下水监测孔320个。

七、科技与信息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营利科研机构组建工作。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筹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4项,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11项,科技攻关计划11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计划重点项目27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新建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组建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7个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国土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发布《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5项行业标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主孔已钻至3665.87米,在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科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辽西发现第二件初鸟类化石?东方吉祥鸟。首次应用深地震三维精细反射、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深穿透地球化学等高新技术,建立长江中下游大型矿集区深部三维成矿模型,形成探测深部成矿建造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成功直接提取滑坡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术、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岩土体推力监测系统及光纤监测系统,已直接应用于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程。

开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国家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集成“3S”技术和PDA技术,研制成功经济、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调查作业系统。开发成功低空无人遥感监测系统,可直接应用于突发事件及土地利用现状的高精度调查和监测。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对全国、31个省(区、市)、81个重点城市(50万以上人口)的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控制指标数据综合管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在部机关及全国2400多个节点推广应用,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信息数据模型和土地信息参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标准框架技术体系。

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得到完善,1∶50万全国地质图、矿产资源规划、全国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一批数据库系统集中管理,并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八、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发布实施《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完成了《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等8部草案审议前的各项工作。地方测绘立法取得重要进展,已有3个省(区、市)出台测绘管理条例,13个省(区)的测绘管理条例草案已报当地人大或政府审议。

测绘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图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查处地图违法案件5000多余件,没收各类违法地图制品150多万件。

测绘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国6800多个测绘资质单位开展了质量自查,取消资质165个,降低等级36个,缓登36个。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布实施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全国1:5万地名数据库、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

测绘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国家中尺度基础地理信息工程与空间决策》、《遥感影像处理原型系统设计》等投入使用。

测绘系统对外提供地形图约65万张,大地成果约6.9万点,航展成果约31万片,数字地图约7万幅,数据量约为63TB;编制出版了各类地图1572种、图书454种,总印数1.2亿多册(幅)。

2011-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打击盗版,维护知识产权,遵守国家法律:

《2010-2015年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分析研究报告》 内容介绍:

GIS技术依托的主要工具和平台是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其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愈来愈快性能价格比更高; 其存储器能实现将大型文件映射至内存的能力,并且能存储海量数据。此外, 随着多媒体技术、空间技术、虚拟实景、数字测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三维图形芯片、大容量光盘技术及宽频光纤通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消除数据通讯瓶颈的卫星互联网的建立,以及能够提供接近实时对地观测图像的高分辨、高光谱、短周期遥感卫星的大量发射,这些为GIS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展示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同时, 也使当前的GIS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要求,目前GIS主要总体上呈现网络化、开放性、虚拟现实、集成化、空间多维性等发展趋势。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规模已超过6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从业人员约40万,从业机构超过1万家,一些地理信息技术与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当前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大部分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0-40%,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年总产值将达到800-1000亿元。未来十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信息市场、产品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等将初步形成,我国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将更加丰富、共享机制将初步形成、自主产权软件市场占有率将超过75%,一批大型骨干专业企业将会涌现出来,合理的地理信息产业链即将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GIS产业正逐步走向成熟,国产软件在性能、功能上已经具备了同国外软件竞争的实力,并在国内外许多重大项目中得到了应用。目前国产GIS软件在国内累计已有3万多用户,装机量超过40万套,占领了中国70%以上的市场,成为我国各领域进行数字化建设的首选软件,打破国外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地理信息自主创新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将有力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及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需求快速增长,GIS软件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资源管理和国民经济及政府应用领域,并逐步在商业领域和个人位置服务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GIS软件正成为软件行业值得期待的细分领域和重要的增长点之一。2009年,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用户信息化投入有所下滑,但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人才储备丰富、用户主动需求逐步释放等利好消息的大背景下,中国GIS软件未来3年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中国GIS软件未来3年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到201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1.7亿元,成为我国软件产业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国行业咨询网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测绘局、GIS协会、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地理信息系统论坛、《GIS开发者》、中国行业咨询网、国内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专业研究单位等公布、提供的大量的内容翔实、统计精确的资料和数据,从GIS的概念、技术、应用领域、以及世界GIS市场、中国GIS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行业主要竞争格局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深度剖析,全面展示GIS发展现状。报告揭示了GIS产业链发展情况,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是GIS企业、上下游企业、投资机构以及研究单位等准确了解目前中国GIS产业发展动态,把握GIS行业发展方向、制定市场策略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

目 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第一章 全球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分析 1

第一节 国际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轨迹综述 1

一、国际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历程 1

二、国际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标准 2

第二节 世界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市场情况 3

一、GIS对全球商业运作模式的影响 3

二、2009-2014年全球GIS市场增长预测 5

第三节 部分 国家地区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状况 7

一、美国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分析 7

二、日本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分析 11

三、加纳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分析 16

第二章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现状 17

第一节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概述 17

一、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历程 17

二、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面临问题 17

三、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18

第二节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分析 23

一、我国GIS市场需求与GIS教学分析 23

二、我国GIS发展的重要成就分析 26

三、企业级地理信息系统市场现状分析 26

四、企业级GIS应用状况分析 28

第三节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状况 30

一、2008年行业政策扶持分析 30

二、2008年度招标项目数据分析 31

三、2008年地理信息行业应用分析 33

四、2009年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发展分析 37

五、2009年国产GIS软件市场份额 37

第三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行业发展分析 38

第一节 卫星导航业 38

一、世界卫星导航业发展情况 38

二、汽车导航系统发展情况 59

三、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分析 68

四、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进展和应用前景 74

第二节 移动定位业 99

一、全球移动定位服务应用发展现状分析 99

二、全球移动定位业务发展走势 107

三、移动定位业务商业模式透视 115

四、两种移动定位业务模式的优劣比较 117

五、中国移动定位市场情况 119

六、移动位置服务的发展与展望 126

七、导航定位业务发展前景分析 132

第三节 电子地图 137

一、导航电子地图行业的产业结构特点 137

二、今后导航电子地图的市场分析 138

三、电子地图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42

四、导航电子地图市场管理的国家新规及其意义 146

五、导航电子地图的竞争分析 148

六、政府在促进导航电子地图产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149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产业链和服务链研究 152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产业链和产品研究 152

一、地理信息系统产业链结构分析 152

二、GIS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159

三、GIS产品输出分析 162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和服务链研究 166

一、地理信息系统服务 166

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链 167

三、地理信息系统服务链对国土资源信息化的作用 172

第三节 测绘发展研究 174

一、测绘的定义 174

二、信息化测绘的战略方向 175

三、2009年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和标准分析 178

四、2009年新疆基础测绘成果需求预测 179

第五章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181

第一节 2009年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181

一、2009年总体投资结构 181

二、2009年投资规模情况 181

三、2009年投资增速情况 181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182

一、地理信息系统投资项目分析 182

二、可以投资的地理信息系统模式 185

三、2009年地理信息系统投资机会 186

四、2009年地理信息系统投资新方向 187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188

一、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188

二、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市场蕴藏的商机 188

三、金融危机下地理信息系统市场的发展前景 189

四、2009-2012年地理信息系统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 190

第二部分 市场竞争格局与形势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95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集中度分析 195

一、地理信息系统市场集中度分析 195

二、地理信息系统企业集中度分析 195

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中度分析 195

第二节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95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195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197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199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202

五、客户议价能力 203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204

一、2008年中外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竞争分析 204

二、2009年我国GIS行业竞争分析 206

三、2009年全球GIS市场优秀产品 210

四、2009年GIS市场主要企业动向 210

第七章 地理信息系统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212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领先者市场竞争策略 212

一、维护高质量形象 212

二、扩大市场需求总量 212

三、保护市场份额 213

四、扩大市场份额 213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市场竞争策略 214

一、正面进攻 214

二、侧翼攻击 214

三、包围进攻 214

四、迂回攻击 215

五、游击战 215

第八章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216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概况 216

一、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216

二、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217

三、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总产值分析 218

四、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技术发展分析 219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市场情况分析 226

一、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市场发展分析 226

二、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存在的问题 226

三、地理信息系统市场规模分析 228

第三节 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231

一、产品发展新动态 231

二、技术新动态 232

三、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234

第三部分 运行指标与企业分析

第九章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 237

第一节 2009年第一季度地理信息系统产业运行状况 237

一、2009年第一季度地理信息项目数量及分布统计 237

二、2009年第一季度地理信息项目应用统计 242

三、2009年第一季度GIS产业动态 244

第二节 2009年第二季度地理信息系统产业运行状况 246

一、2009年第二季度地理信息项目数量及分布统计 246

二、2009年第二季度地理信息项目应用统计 253

三、2009年第二季度GIS产业动态 257

第三节 2009年第三季度地理信息系统产业运行状况 260

一、2009年第三季度地理信息项目数量及分布统计 260

二、2009年第三季度地理信息项目应用统计 269

三、2009年第三季度GIS产业动态 271

第四节 2009年第四季度地理信息系统产业运行状况 272

一、2009年10月GIS产业运行状况 272

二、2009年11月GIS产业运行状况 279

三、2009年12月GIS产业运行状况 286

第五节 2010年第一季度地理信息系统产业运行状况 294

一、2010年1月GIS产业运行状况 294

一、2010年2月GIS产业运行状况 300

第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306

第一节 我国主要企业软件产品 306

一、SuperMapGIS 306

二、吉奥软件产品 320

三、中地软件 331

四、灵图软件 334

第二节 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 338

一、企业概况 338

二、ESRI主营业务 339

三、2008-2009年经营状况 341

四、ESRI和GIS未来的发展方向 342

五、ESRI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343

第三节 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45

一、企业概况 345

二、超图竞争优势 348

三、2009年经营状况及财务分析 349

四、超图的国际化战略 350

五、超图的FOC战略 353

第四节 中地数码集团 354

一、企业概况 354

二、中地竞争优势 355

三、2009年经营状况分析 356

四、中地数码发展规划 359

五、主要机遇和挑战 359

第五节 适普软件有限公司 360

一、企业概况 360

二、产品介绍 361

第六节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362

一、企业概况 362

二、经营范围 364

第七节 武大吉奥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364

一、企业概况 364

二、公司业务及产品 365

第八节 北京灵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367

一、企业概况 367

二、企业竞争优势 368

三、2009年新品研发情况 370

四、2009年企业发展状况 371

第九节 北京冠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73

一、企业概况 373

二、产品领域 373

第十节 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74

一、企业概况 374

二、公司发展战略 375

第十一节 北京吉威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76

一、企业概况 376

二、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377

第四部分 投资策略与风险预警

第十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381

第一节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381

一、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381

二、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393

三、2010年中国的经济与政策展望 394

第二节 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397

一、科技部对GIS产业的支持 397

二、2009年国产GIS政策需求分析 399

三、2009年GIS市场整治情况分析 401

第三节 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402

一、2008-2009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 402

二、2008-2009年我国居民消费分析 404

第四节 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 411

一、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41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412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413

四、政策措施 416

五、规划实施 418

第十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 419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投资分析 419

一、地理信息系统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419

二、导航电子地图市场投资前景 419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420

一、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机遇与挑战 420

二、地理信息系统市场发展空间分析 422

三、地理信息系统企业发展风险及机遇分析 423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企业投资风险分析 423

一、客观事件的不确定性风险 424

二、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 424

三、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 425

四、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 425

五、战略规划者的主观不确定性风险 425

六、执行过程的不确定性风险 426

七、工具方法的局限性风险 426

八、战略规划系统的不确定性风险 427

第十三章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投资策略研究 428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428

一、技术开发战略 428

二、产业战略规划 430

三、业务组合战略 432

四、营销战略规划 434

五、区域战略规划 435

六、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 438

第二节 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品牌的战略思考 439

一、品牌的基本含义 439

二、品牌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440

三、地理信息系统品牌的特性和作用 441

四、地理信息系统品牌的价值战略 441

五、地理信息系统品牌竞争趋势 442

六、地理信息系统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442

七、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品牌竞争策略 444

第五部分 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

第十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趋势 447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447

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447

二、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448

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450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产业发展趋势 450

一、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趋势 450

二、地理信息系统未来应用趋势 451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455

一、2009-2012年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455

二、2009-2012年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两极分化趋势分析 457

第十五章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发展预测 459

第一节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趋势预测 459

一、地理信息系统将往高维化发展 459

二、地理信息系统将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460

三、地理信息系统对我军现代化建设发展预测 460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方向预测 461

一、空间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 461

二、数据自动输入技术 461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微机化 462

四、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进一步结合 462

五、地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 462

六、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开发 462

七、具有统一标准的分布式系统 463

八、宏观应用和微观应用形成新的产业 463

九、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宣传 463

第十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策略建议 464

第一节 市场策略分析 464

一、地理信息系统价格策略分析 464

二、地理信息系统渠道策略分析 464

第二节 销售策略分析 467

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 467

二、产品定位策略分析 476

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 481

第三节 提高地理信息系统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487

一、提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487

二、影响地理信息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491

三、提高地理信息系统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493

注册测绘师要考哪些内容?

注册测绘师考试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  

链接:

提取码: hw1n  

注册测绘师考试 注册测绘师真题 注册测绘师 考试真题 测绘师--收费YY视频 测绘师--收费YY课件 新建 Microsoft Excel 工作表.xlsx

2017年注册测绘师.pdf 中测事务网2016年注册测绘师课件第17课-工程测量4(工程测量计算).ppt 中测事务网2016年注册测绘师课件第17课-工程测量4(3.9).pdf 中测事务网

2016年注册测绘师课件第17课-工程测量4(3.8).pdf 中测事务网2016年注册测绘师课件第17课-工程测量4(3.7).pdf 中测事务网

2016年注册测绘师课件第17课-工程测量4(3.10).pdf 中测事务网

2016年注册测绘师课件第16课-工程测量3(3.6).pdf 中测事务网

2016年注册测绘师课件第16课-工程测量3(3.5).pdf  

海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保障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服务,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活动、使用测绘成果、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省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市、县、自治县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政府预算。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测绘地理信息、新闻出版、民政、工信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国家版图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国家版图意识,促进公民自觉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利益。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小学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活动。

新闻媒体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第六条 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依法报经批准。

省和市、县、自治县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外国组织或者个人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活动的监督管理。第七条 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活动,应当使用国家规定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执行国家和本省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

测绘成果提供使用时,提供单位应当对所采用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予以说明。第八条 因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确需建立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统的,由省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批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建立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统,应当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第九条 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应当科学布点、合理设置。需要使用土地的,设置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占用建筑物的,设置单位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建设电力、广播电视、通信设施等电磁波发射装置系统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合理避让已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第十条 省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基础航空摄影和卫星遥感测绘资料获取的年度计划,按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定期公布成果目录,并按照有关规定提供分发服务。第十一条 行政区域界线的测绘,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乡(镇)行政区域界线的标准画法图,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省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共同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第十二条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或者使用地理信息数据建设其他专业信息系统的,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应当做好数据资料的保密和安全工作。第十三条 省和市、县、自治县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应当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处理、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增加地理信息有效供给,开放可公开的地理信息资源,通过海南省“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第十四条 省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测绘资质的统一管理。

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测绘资质证书、执业证书或者测绘作业证件。测绘单位应当在测绘资质证书核准的业务范围和作业限额内进行测绘地理信息活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送测绘资质年度报告。

外省的测绘单位在本省行政区域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活动,应当向省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五条 测绘地理信息项目实行发包、承包的,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发包单位不得向不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等级的单位发包;

(二)发包单位不得向超出测绘资质证书核准业务范围的测绘单位发包;

(三)发包单位不得迫使测绘单位以低于测绘成本价格承包;

(四)承包单位不得将承包的测绘地理信息项目转包;

(五)承包单位分包的业务量不得大于该项目总承包业务量的40%;

(六)接受分包单位不得将测绘地理信息项目再次分包。

测绘单位测绘成果及档案管理制度

房产测绘成果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条 质量管理方针优质测绘,高效创新,诚信为本,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用户的需求,信守合同,遵守承诺,为用户提供适用、可靠的测绘资料和先进可行的设计成果;以高质量的测绘产品和服务;达到用户的完全满意。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 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才和测绘科技人才的测绘队伍;保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营造适宜的生产环境;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坚持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所,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科技和质量方面保持行业先进水平. 第二条 质量管理目标质量——交付测绘产品合格率达 100%;信誉——保证测绘合同履约率达 100% ;服务——追求用户满意率达 100% ;科技——始终保持行业的先进水平为实现我所的质量目标。 第三条 测绘生产质量管理 测绘生产质量管理是指测绘单位从承担测绘任务,组织准备,技术设计,生产作业直至产品交付使用全过程实施的质量管理. 它贯彻 "质量第一, 注重实效" 的方针,以保证质量为中心,满足需求为目标,防检结合为手段,全员参与为基础,促进本单位走质量效益的发展道路.制定制度如下: 1,外业生产管理 A, 外业作业人员必须熟练操作各种测绘仪器熟悉并理解作业依据的测量规 范及项目的技术设计书内容. B,对技术设计书有关条款如有不同意见,不得擅自修改,应报单位复议, 作业中应严格按照规范和技术设计书的要求操作. C,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应良好运行,并按规范规定的检验项目对仪器进行 检验.全站仪,精密水准仪应每年一次,送省技术监督局检定. D,仪器必须有专业人员操作,任何未经培训并没有上岗证的人员均不得使 用仪器,仪器操作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人员应培养正确的操作习惯,不当操 作造成仪器损坏或测量成果不合格者,以待岗培训的方式处理. E,注意生产安全.牢固树立生产安全的概念,生产作业中时时不忘安全. F,测量工作结束后,应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交外业组长复查,复查合 格后,提处质检组,外业观测记录应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各专业外业工作结束 后,应提交规范的成果资料. 2,内业生产管理 A,由专人负责检查外业观测记录数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格式,闭合差是否超限,若检查不合格,应补测或重测. B, 内业作业人员应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严格按规范规定的要求整理数据. 内业计算资料均应有计算人,复核人,审核人签名. C,内业作业中有不清楚的地方,绝不能凭主观推测处理,应询问外业人员确认,或如有必要亲赴作业现场确认. D,内业操作中使用的软件应验证,作业员应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避 免丢失数据或错误发生. E, 内业工作结束后, 应会同外业组长编写本次工程的技术总结及测绘报告, 迎接质检组的质量检查. 第四条 测绘技术质量管理 (1)接受测量任务后,应组织技术人员踏勘现场,收集资料,起始点资料应由甲方以书面形式签字盖章后,才能交外业组. (2)根据甲方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以规范为依据,编写测量任务书和技术设计书,可以指定一人起草,再由测绘管理技术人员会审,编写结束后签名. (3)应定期组织测量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段引进和吸引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4)应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和实践,积极响应劳动管理部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技术工人必须持证上岗. (5)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应用,针对实际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鼓励动脑筋,想办法,努力把每个环节做到规范化,以提升整个 单位的技术水平. (6)一个测绘工程结束后,都应提交完整的资料并归档,应十分重视资料整理工作 ,对不完整或不合格的资料应坚决重做. (7)测量成果和资料不得私自提供他人,应严守保密制度如发现私自提供他人测量成果者,以批评教育或下岗的方式处理,情节严重者由党政部门按党纪国法处理. 测绘质量管理. 第五条 测绘产品质量管理. A,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每个员工都必须有自觉的质量概念,产品质量是一把尺子,质量好坏代表了单位的形象和综合管理水平,应推广全面质量管理. B,外业组严格按规范和技术设计书的要求作业,严把质量关,外业记录应全面推行电子记录方式作业,外业观测应遵守各类工程对气象因素的要求,决不能蛮干. C, 仪器精度是测量精度的重要保证, 因此测量前的仪器检查是十分重要的. 全站仪必须检查其测距精度,水平角,垂直精度,十字丝位置是否正确,垂直误 差,分叉误差等,如发现不合精度要求,必须立即改正或送修.水准仪必须检查 圆盒水准气泡,管水准气泡,十字丝,I角,特别是I角的检查,发现问题,必须改正或送修.测深仪必须做比对测量,如测深不准,要立即校正或送修.所有检查项目要有记录,有签字,有问题的要有汇报,有处理意见. D,严格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制度,外业组自检,质检组复检, 总工室验收. E,测量工程应编写相应的测量成果或测量技术报告,并履行验收手续. 第六条 测绘产品质量检查的纠错与更正 为了确保成果,成图的质量,作业小组在测图过程中必须做好经常性检查. 做到各项目检查:每个项目测图结束,检查本站所测房产要素,地物,房屋有无错误和遗漏,用仪器检查邻站所测部分界址点是否有错误,及时纠正;本幅图的室外工作结束后,作业小组还应对本幅图作一次全面的检查,以保证成果成图质量。 第七条 质量管理活动 1,评选"质量信得过班组" 2,评选"优秀测绘工程项目"活动 3,评选"优秀测量能手"称号活动 4,邀请测量专家对单位进行技术指导 5,与其它测量单位进行技术交流 第八条 远期目标 争取完成 ISO 质量体系认证以及计量认证这两项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