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换用百度地图或为FSD铺路 四维图新却称不受任何影响
1月17日,特斯拉中国官宣将通过OTA空中升级为车主提供更多 娱乐 功能,与此同时,其表示中国地区的地图数据服务商将变更为百度地图。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特斯拉的车载导航地图供应商为上市公司四维图新。
2019年12月31日,四维图新亦曾在交易所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在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公司一直为特斯拉中国的独家导航地图供应商。
然而这一“发话”仅仅半个多月,其独家供应关系即将迎来变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特斯拉的这一动作有可能导致四维图新的股价受到影响。2019年以来,四维图新的累计涨幅已超过80%。
不过四维图新方面对此表示,“车机端地图包全系都是四维图新数据,对我们在特斯拉产品和服务提供不受任何影响,我们还是好伙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上述信息发布的当日,四维图新董秘孟庆昕在其某客户交流群中表示,特斯拉“官宣”中描述的产品仅涉及“在线渲染”,实际为从“腾讯切换为百度”,而车机端地图包全系仍由四维图新提供,并表示“对图新与特斯拉产品收入没有任何影响。”
但有业内人士指出,特斯拉官宣中明确强调其更换的是地图数据服务商,而并非简单的地图应用UI渲染。
“‘地图数据服务’明显应该是底层地图数据供应的切换,而不是渲染。”一位关注GIS和计算机视觉的业内人士表示。
而有业内人士猜测,特斯拉引入百度地图服务商的原因之一,或在于四维图新的数据服务质量不足。
据记者获悉,特斯拉在全球领域的地图数据合作商为谷歌地图,而国内一直以来所使用的数据服务商为四维图新。但据多位特斯拉车主抱怨,地图导航规划时常出现误差,导致不少车主不得不选择手机进行导航,而特斯拉方面亦受到有关这方面的意见反馈。
“我们平时导航一边用个手机,另一边开导航,如果发生冲突就以手机为准,特斯拉的地图导航有时甚至会绕原路,路况信息也不及时。”一位特斯拉modelS车主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腾讯是特斯拉的大股东,因此特斯拉的地图应用UI是否也会变更为百度地图尚不得而知;有趣的是,腾讯也是四维图新的重要股东。
“腾讯是特斯拉的大股东,所以未来在特斯拉的车载应用场景中,腾讯系的应用可能更多,所以不排除同时特斯拉一边使用百度的地图数据,另一边使用腾讯地图的UI。”一位接近特斯拉人士表示,“之前特斯拉使用四维图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国内的甲级测绘资质非常少,只有高德和四维两家,甚至当时百度也用过四维的数据。”
事实上,百度地图曾经与四维图新展开多年合作,直到百度地图收购瑞图万方拥有自主的测绘资质后,才与四维图新分手。
然而,特斯拉调整地图数据服务商的原因,可能不止于四维图新在数据服务体验上的“差评”。
一位接近百度人士透露,特斯拉此举选择与百度合作,一方面来自于百度在地图数据领域有所积累,另一方面或许在于看重百度无人车业务背后有着高精地图资源。
“百度在自动驾驶方面有非常多的 探索 ,无人车业务背后有通过雷达数据测出来的高精地图,数据模型是3D建模的,特斯拉很有可能看中了这个优势。”上述接近百度人士透露,“选择百度地图,有可能是为了特斯拉的FSD(全自动驾驶)在大陆地区进行推送做铺垫。”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1月汽车出行大事件:汽车行业驰援抗疫;特斯拉市值首破千亿美金
[ 亿欧导读 ] 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驰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特斯拉国产Model 3交付;吉利与奔驰合资成立smart公司;京东获导航电子地图甲级绘制资质
作者丨钱漪
编辑丨郝秋慧
为方便大家了解、回顾1月汽车出行产业发生的大事件,亿欧汽车按照传统车企、新造车企和科技企业等不同类别,对当月大事进行了整理。
2020年1月,各大车企纷纷交出2019年期末成绩单。奔驰全球销量达245.6万辆,连续9年刷新纪录;福特2019年在华销量跌26.1%,仅56.79万辆;沃尔沃汽车2019年在华销量超70万辆,同比增长9.8%。另外,自主品牌销量呈总体下滑态势。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自1月中旬蔓延,形势日益严峻,众多企业表达了共度时艰的态度,并用实际行动贡献力量。二十余家中国传统车企、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多家造车新势力、零部件企业、汽车经销商、汽车养护品牌、核心材料企业等汽车行业上下游都伸出援手,或捐钱捐物,或出力支援抗疫前线。
受疫情影响,亿欧汽车预计一季度车市大概率将出现两位数的跌幅,对于一些新造车企而言,疾病蔓延导致的融资窗口的延后对其也是雪上加霜。疫情的突然爆发让经历2019年寒冬的中国车市,2020开年或许再受重创。
1月份最受关注的新造车企莫过于特斯拉,1月3日,特斯拉发布消息称,中国制造Model 3基础车价从35.58万元下调至32.38万元,补贴后售价为29.905万元;1月7日,特斯拉在上海超级工厂首次向社会车主交付国产Model 3,并启动第二款国产车型Model Y。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测试上同样布局迅速,1月16日,特斯拉官方微博发文称,特斯拉已经有超过60万辆配备“完全自动驾驶芯片”的车辆,车辆每天为特斯拉自动驾驶神经网络创造2千万英里的行驶数据。
美国当地时间1月22日,特斯拉股价涨超555美元,市值一度突破千亿美元,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首家市值破千亿的车企。
科技出行领域,几家欢喜几家忧愁。京东获导航电子地图甲级绘制资质;嘀嗒出行正寻求至多3亿美元融资,并考虑进行首次公开招股IPO;滴滴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含二手车经纪等;上海市消保委公开约谈“美团打车”,出租车感谢费”模块被迫下线。
CES 2020(国际消费电子展)于当地时间2020年1月7日至10日在拉斯维加斯举行,各大科技企业争相秀“肌肉”,如腾讯与伟世通、广汽合作量产智能座舱SmartCore亮相。
多家传统汽车制造企业与科技企业宣布牵手,深化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方面的进一步合作。
如中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AutoX宣布与FCA菲亚特克莱斯勒达成合作,双方携手推出无人车PacificaX(捷龙星),共同布局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这一领域;英特尔旗下子公司Mobileye正式宣布与上汽集团和韩国大邱广域市达成合作,上汽集团将采用Mobileye的路网资产管理技术(REM),以推进L2+级别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中国的部署等。
传统车企
北汽集团发布2019年度经营业绩,产销同比下跌5.91%
1月6日,北汽集团发布了2019年度经营业绩。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北汽集团实现产销226万辆,同比下跌5.91%,位居全国第四位。此外,北汽集团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为5012.3亿元,同比增长4.26%。
沃尔沃汽车2019年销量突破70万辆,同比增长9.8%
1月7日,据吉利控股集团官方微信消息,201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再创新高,共售出705452辆,较去年同期增长9.8%。这是沃尔沃汽车成立93年以来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连续第六年打破全球销量纪录。
吉利与奔驰合资成立smart公司:各持股50%,发展纯电动智能汽车
1月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宣布:经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双方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smart Automobile Co., Ltd.)正式成立, 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元人民币,开发下一代高端电动smart车型,首批纯电动汽车产品将自2022年起投放市场。
上汽集团对外公布2019年销量成绩,同比下滑11.5%。
1月8日,上汽集团对外公布2019年销量成绩。据其公布数据显示,上汽集团2019年全年整车销售623.8万辆,同比下滑11.5%。相较国内颓势,其海外成绩喜人,销售整车35万辆,同比增长26%。新能源车销量超过18万辆,同比增长30% 。
在上半年财报中,基于对全年国内市场的预测,上汽集团将全年整车销售目标调至到了650万辆,相较于年初710万销量目标减少了8.5%。
奇瑞集团公布年销量数据,已完成99.3%
1月8日,奇瑞集团公布年销量成绩单,2019年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汽车74.5万辆,同比微跌0.9%,完成年初75万目标的99.3%。其中,自主品牌车型销量同比增长6.9%,全新一代瑞虎8、艾瑞泽系列以及捷途系列销量均突破10万辆。
红旗品牌2030年销量目标100万辆,红旗H9全球首秀
1月8日,红旗品牌在人民大会堂举办2020年中国一汽的首场品牌盛典活动。在发布会现场,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公布一汽红旗品牌未来10年的销量目标:2020年达到20万辆销量,2022年达到40万辆销量,2025年力争60万辆销量,到2030年将争取达到100万辆年销量。同时,在本次活动上,红旗品牌也带来了全新车型红旗H9的全球首秀。
上汽集团与Mobileye就深化智能驾驶技术达成合作
1月8日,上汽集团对外宣布,近日上汽集团已经与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拓展并深化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汽车在国内早日落地。
根据协议,具体的合作内容包括:双方计划携手在中国推广端到端路网资产管理解决方案(REM,Road Experience Management);上汽集团自主开发的全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计划搭载Mobileye最新的视觉芯片;双方共同开展L3-L4级别的智能驾驶项目研究合作。
奔驰全球销量达245.6万辆,连续9年刷新纪录
1月9日,梅赛德斯-奔驰发布官方消息称,2019年,奔驰与smart品牌在全球合计销量达245.6万辆,同比微增0.7%,连续9年刷新年销量记录的同时,连续4年霸占全球豪华车销量榜第一的宝座。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llenius)表示,在移动出行变革的大背景下,奔驰再次取得好成绩,体现了客户对奔驰的强烈需求,印证了奔驰品牌的价值,“通过对新科技、可盈利性销量增长方面的投入,我们将为品牌在碳中和出行时代成为可持续豪华主义的先锋、持续引领全球豪华汽车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福特2019年在华销量跌26.1%,仅56.79万辆
1月13日,福特汽车公司公布了2019年在华销量。数据显示,2019年福特汽车在华销量为56.8万辆,同比下降26.1%。其中,2019年福特汽车第四季度在华的销量为14.6万辆,同比下降14.7%。自2017年起福特汽车在华销量连续三年下滑。
标致家族计划增持PSA-FCA新造车集团的股份
1月13日,据路透社消息,在标致雪铁龙和菲亚特克莱斯勒合并后,标致家族将持有新造车集团6.2%的股份,并计划尽快增持股份。上月,标致雪铁龙和菲亚特克莱斯勒就一项500亿美元的并购达成了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该协议将在12至15个月内完成交易,缔造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根据协议条款,标致家族只有从法国国有投资银行Bpifrance Participations和中国东风汽车(Dongfeng Motors)手中收购股份,才能增持至多2.5%的股份。
起亚2025年前投29万亿韩元推11款纯电动车
1月14日,韩国起亚汽车发布了中长期战略目标“S计划”(Plan S),提出加速转型升级,逐步建立在未来汽车行业的领导地位,包括在电气化、移动出行服务,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按照计划,起亚汽车将在2025年前投资29万亿韩元(约合1730万元),推出11款纯电动车,全球市场(除中国外)占有率实现达到6.6%,环保车销量比重达到25%。起亚首款纯电动车将于2021年推出。
上汽大众与苏宁控股正式进行战略合作签约
1月14日,上海上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与苏宁控股集团正式进行战略合作签约。签约仪式上,双方拟定2020年开50家苏宁汽车斯柯达零售店目标。双方将在全场景、全客群、全数据、全媒介、全产业链层面开展协作。双方联合打造的首家苏宁汽车斯柯达零售店“斯家空间”已在南京江宁万达试营业。
丰田发布全新移动出行服务品牌Kinto
1月14日,丰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移动出行服务品牌Kinto,以专注于汽车共享、订阅服务和自动驾驶等服务,这一全新品牌将被引入欧洲。它是丰田利用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系统在内的新技术,Kinto One作为一个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租赁系统,将车辆费用、任意保险、汽车税、注册各项费用以及车辆维修费整合为月度固定费用;Kinto Flex将提供基于订阅的租车服务,并提供“优质体验”;Kinto Share将在自助服务的基础上使用混合动力汽车。
沃尔沃联手联通推进5G V2X技术在中国的落地
1月15日,“重新定义5G时代车联网基因———2020中国智能汽车高峰论坛”上,沃尔沃汽宣布与中国联通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5G下一代移动网络技术,共同推动V2X车路协同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大众汽车因柴油车丑闻在加拿大面临1.96亿美元罚款
大众集团发言人证实,1月22日,加拿大检方提议对大众集团(Volkswagen Group)处以1.965亿美元(合2.583亿加元)的罚款,此前大众集团对数十项违反柴油车排放的指控认罪。
丰田因“高田气囊”再在全球召回36.1万辆汽车
1月23日,据路透社报道,丰田汽车公司表示将在全球再召回36.1万辆老款车型,这些汽车的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存在潜在缺陷。
沃尔沃押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1月28日,据彭博社消息,沃尔沃将加大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赌注,提升其在欧洲销量的占比达25%。其CEO汉肯·塞缪尔森(Hakan Samuelsson)此前宣布,到2025年,沃尔沃所有在售汽车中一半为纯电动汽车,一半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雷诺任命德梅奥为新任CEO
1月29日,雷诺任命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 Group)旗下西雅特(Seat)品牌的前负责人卢卡·德·梅奥(Luca de Meo)为新任首席执行官。德梅奥2009年加入大众集团,先后负责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的营销与销售工作。
新造车企
国产特斯拉降价,补贴后低于30万元
1月3日,特斯拉发布消息称,中国制造Model 3基础车价从35.58万元下调至32.38万元,同时该车还将享受免征购置税以及国家的补贴政策,补贴金额将达到2.475万元,因此该车补贴后售价为29.905万元,并且首付最低4.5万起。
理想汽车在美申请IPO
1月3日,据路透社报道,理想汽车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旨在筹资至少5亿美元,最早于2020年上半年上市。
据知情人士透露,理想汽车的IPO计划从去年夏天就已经开始,并且雇佣高盛银行作为此次牵头交易的主要机构。在2019年12月,理想汽车秘密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申请,并表示将于2020年上半年正式登陆股市。如果一切顺利进行,理想汽车将会成为继蔚来汽车之后,第二家实现在美上市的中国造车新势力。
特斯拉首次向社会车主交付国产Model 3,并启动第二款国产车型Model Y
1月7日,特斯拉CEO 伊隆·马斯克(Elon Musk)首次向社会车主交付了在中国本地生产的Model 3,交付仪式在特斯拉位于中国上海的超级工厂举行。特斯拉上海工厂制造总监宋钢透露,在今年底国产特斯拉Model 3将实现全部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同时,马斯克还发布了下一辆国产车型 Model Y的项目启动。Model Y车型于2019年3月在位于美国洛杉矶的特斯拉设计中心首次发布,预计将于未来数月内在特斯拉位于加州的弗里蒙特工厂进行投产。特斯拉宣布,位于上海临港超级工厂二期项目正式启动,这里将生产中国版model Y。
广汽蔚来正寻求15亿规模融资,投前估值15亿
据腾讯一线1月9日消息,广汽蔚来正在进行新一轮15亿元规模的融资,此轮融资主要用于研发、用户运营品牌及渠道维护及营运等方面。广汽蔚来此轮投前估值为15亿元。
腾势新能源汽车注册资本新增7亿
1月14日,据天眼查数据,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发生注册资本新增,由原来的50.6亿增至57.6亿,增幅达13.83%。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2月,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乘用车、电动车等。该公司是由比亚迪与德国戴姆勒共同设立的合资企业,双方各持股50%。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为Hubertus Troska,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为董事之一。
华人电动车新势力Lucid将生产首批80辆Air车型
1月14日,美国华人创办的电动车公司Lucid表示,在4月份在美国纽约正式发布之前,该公司正在制造首款电动汽车“Air ”的最初80辆车。目前,Lucid公司已经开始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卡萨格兰德建设电动车工厂,今年四季度工厂将正式启动量产。
特斯拉:已经有超60万辆特斯拉配备完全自动驾驶芯片
1月16日,特斯拉官方微博发文称,特斯拉已配备完全自动驾驶芯片,该芯片拥有高达60亿的晶体管,每秒可完成144万亿次的计算,能同时处理每秒2300帧的图像。每辆特斯拉有两个芯片加持,可以同时处理相同的数据。目前特斯拉已经有超过60万辆配备“完全自动驾驶硬件”的车辆。
特斯拉市值首次破千亿美元,创美国车企市值记录
1月22日,特斯拉股价一度涨至555美元,市值一度突破千亿美元,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首家市值破千亿的车企。
科技企业
滴滴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含二手车经纪、销售等
天眼查数据显示,1月6日,滴滴智通(广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网络安全信息咨询、二手车经纪、二手车销售、人工智能算法软件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等,法定代表人为唐霞。
该公司共有三位股东,分别为广东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市德菲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和滴滴商业服务有限公司。其中,广东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是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滴滴商业服务有限公司为滴滴运营主体——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AutoX与FCA达成合作,共同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PacificaX
在CES 2020期间,中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AutoX宣布与FCA菲亚特克莱斯勒达成合作,双方携手推出无人车PacificaX(捷龙星),共同布局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这一领域。AutoX将其称之为“中国第一款可真正无人的RoboTaxi”。
据计划,捷龙星将于今年在深圳、上海等地实现规模化投放,成为AutoX试运营车队的一部分。据了解,此前AutoX已在深圳市中心地段开展自动驾驶测试和试运营,并计划在上海推出100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试运营。
Mobileye宣布与上汽达成合作,将在华提供路网资产管理技术
当地时间1月7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展上,英特尔旗下子公司Mobileye正式宣布与上汽集团和韩国大邱广域市达成合作。根据合作内容,上海汽车集团将采用Mobileye的路网资产管理技术(REM),以推进L2+级别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中国的部署。至此,上汽集团将成为采用Mobileye路网资产管理技术的第一家中国车企。
腾讯与伟世通、广汽合作量产智能座舱SmartCore亮相CES
当地时间1月8日,由伟世通、腾讯和广汽研究院三方合作打造量产座舱域控制器SmartCore在CES正式亮相。该产品是全球首款使用第三代高通骁龙汽车座舱平台的座舱域控制器,并将在广汽全新纯电平台首款车型Aion LX上实现量产。
本次量产的SmartCore搭载了腾讯车联TAI汽车智能系统的核心技术和能力,以语音交互为主要方式,可实现高效、情感化的人机互动和车辆控制。同时,SmartCore智能座舱注入了腾讯系丰富的内容娱乐及车主服务生态,并可结合出行场景特征和用户兴趣偏好,实现服务的主动推荐,为用户带来人性化的、极致的数字化体验。
京东获导航电子地图甲级绘制资质
1月14日,国家自然资源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显示,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获自然资源部颁发的“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这意味京东将被允许开展与自动驾驶、高精地图采集相关的业务研发。2018年7月,京东宣布推出专注于机器人地图和智能驾驶数据应用的京东地图。
截止至2019年12月,国内仅有22家具有甲级测绘资质的单位或厂商。包括四维图新、凯立德、立得空间等8家传统图商。
嘀嗒寻求3亿美金融资,完成日订单200万后赴美上市
1月16日,据彭博社消息,嘀嗒出行正寻求至多3亿美元融资,并考虑进行首次公开招股IPO。据接近嘀嗒的知情人士透露,去年8月嘀嗒已开始在寻求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资金需求是3亿美金。当时按照10亿美金投前估值算,上市地点在美国,不过目前其上市的具体时间还没完全确定。知情人士还称,完成这轮融资后,嘀嗒希望其上市时市值能达到30亿美金,这笔融资主要是为了做大单量,2020年的目标是单量翻倍达到200万单。
美团打车:“出租车感谢费”模块已下线,将进一步评估方案
上海市消保委于1月20日就“出租车感谢费”问题公开约谈“美团打车”。对此,美团打车表示,上线“出租车感谢费”的初衷是考虑到春节期间供需紧张,目前正在和有关部门就其中涉及的政策法规问题进行沟通,并已第一时间将该模块下线,就方案进行进一步评估和研究。
滴滴出行暂停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多地区部分业务运营
1月24日,滴滴出行发布消息称,“应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要求,将于2020年1月24日12时起,暂停武汉市内的网约车及网约出租车运营,恢复时间以指挥部通告为准。”1月27日,发布《滴滴出行暂停部分地区部分业务运营》的通知,滴滴方面称,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滴滴出行暂停部分城市的部分业务,恢复时间以当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通告为准。
编辑:郝秋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地图争夺战升级,华为、滴滴纷纷入局,老图商们很“受伤”?
文| AI 财经 社 吴迪
编辑| 张硕
巨头之间的竞赛,成了一些中小公司的“福音”。
周非池意识到公司正身处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下,并且今年以来的感受愈发明显。
他的公司瞰景 科技 ,是国内地理信息行业专注于提供实景三维建模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具体来说,通过售卖专业软件,为存在高精三维地图制作业务需求的企业提供数据生产工具。
瞰景 科技 2012年成立,去年至今业务突飞猛进。“目前来讲,比较大型的图商,或者说线上地图的服务提供商,只要涉及到实景三维的数据,多多少少都已经是我们的客户了。”周非池告诉AI 财经 社。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精度地图赛道的火热。高盛此前预计,2020年全球高精地图市场规模为21亿美元,2025年该市场将达到94亿美元。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和普及,高精度地图更是成为车企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巨头们重要的流量入口。
高精地图的入口之争背后,则被认为是争夺自动驾驶的未来,以及构建各自业务生态壁垒的“生命线”。
抢占未来地图入口
在某头部地图软件公司任职的彭超越形容这种升温的竞赛状态,是逐渐“从上升期向白热期在过渡”。
普通精度的电子地图导航到今天这个阶段已经属于中后期了。“最头部的两家,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从2017年左右用户的活跃度就基本持平了。”他告诉AI 财经 社,真正激烈的是下一赛道,“就是头部几家公司对高精地图、高精定位,包括地图对 社会 赋能方面的争夺。”
图/视觉中国
除了大众熟知的地图应用软件高德、百度、腾讯之外,京东、滴滴、美团,这些电商、生活服务类起家的公司,也纷纷加入新的战局之中。此外,赛道上还能看到包括以四维图新为代表的传统地图生产商,以及华为、小米等 科技 公司的身影。
今年10月,滴滴出行悄然上线了自研地图业务滴滴地图,并注册了新的商标,内嵌滴滴地图功能的导航及公交菜单也出现在滴滴出行乘客端App的一级菜单栏目中。作为以出行业务为支柱的公司,滴滴一直使用第三方的地图导航,成为它最大的缺憾和不足。此举被认为是滴滴在试图补足短板。事实上,滴滴公司在2017年就获得了国家测绘地理局颁发的电子地图甲级测绘资质,这是从事电子导航类地图资质的最高门槛。
百度地图的一位员工告诉AI 财经 社,百度做高精度地图是为了无人驾驶和一些基座型的能力建设服务。同样,滴滴也将自动驾驶视作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今年6月,滴滴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在上海开放首秀。
无独有偶,美团不久前也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美大智达 科技 有限公司”拿到导航地图制作的甲级测绘资质。美团当时回应媒体表示,“地图是生活服务电商平台的基础设施,美团将依照国家法规有序开展相关工作。”
王兴和他的美团可能要深入地图企业高精地图的腹地,而被王兴吐槽的主流地图应用厂商,百度、高德近期也都加紧各自的商业化落地,动作频频。百度在北京大张旗鼓开放了无人驾驶出租车试驾;高德则在聚合打车模式上加码出租车业务启动“好的出租”,被指挑战滴滴。
另一则来自大公司相关进展的消息是,华为正式在海外上线了自己的地图产品“Petal Maps”。虽然华为曾承诺不参与国内地图的竞争,但一位接近华为的人士告诉AI 财经 社:“华为在这一块的技术积累和它的能力不输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国内互联网一线巨头对华为的这种警惕和防范,我觉得也是非常必然的一件事情。”
在地图领域任职多年的彭超越近来看到的是“自动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车道级导航、高精地图包括高精定位市场的逐渐繁荣”。几年前,他就预感到了这一领域会变得“热闹非凡”。他当初的判断依据是,像美团、滴滴之类的公司,都有一些生态需要地图业务的支撑,加入进来顺理成章。
在他看来,这些互联网公司通过各种各样的并购之后,已经各自形成了合力。“现在像百度、腾讯、阿里,其实他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谁家没有做一些能够有获取到位置信息能力的业务?又有谁家没有对这些地理信息数据来进行应用落地的需求?”他反问道。
“对于这些各自领域的巨头公司来讲,地理信息和地图已经成为它们各种各样、能够触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的业务都需要的底座。”他进一步解释。
一位业内人士则告诉AI 财经 社,包括百度、高德在内的导航电子地图企业因软件免费供大众使用,仍处在亏损状态。而高精地图的应用主要集中在to B领域,将成为一种可行的变现方式。“所谓的赋能企业,其实也是出于止损和赚钱的诉求。”
新入局者的挑战和难度
需要明确的是,高精地图不是精度更高的导航地图。
地图生产商“四维图新”的产品经理周猛,给高精地图下的三个定义是“高鲜度、高精度、高丰富度”。
他将高精地图视作是“完全不同于导航地图的”全新产品。“导航地图是作为车中 娱乐 模块存在,在实际开车过程中实现纠错,不必详细到车道级,只需要看到道路的大致就可以了。高精地图精度极高,路面和路外基础设施信息也非常丰富。”
周非池也告诉AI 财经 社,自动驾驶用途的这种高精地图的数据储备,数据生命周期之短,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之高,跟传统的所谓导航地图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他看来,高精地图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二维的车载道路,而是“一个全面状的三维地图的需求”。
图/视觉中国
自动驾驶虽然因为实践中的局限,热度已经大不如前,但它推动了高精地图的发展。反过来,高精地图的进步,也将带来自动驾驶的实践突破和体验提升。
“有了高精地图之后,仿佛开启了上帝视角一样,可以高速自动驾驶。”周猛在近期的一次线上分享中表示。
不过,这仍然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彭超越将美好憧憬拉回现实:“其实现在车道级导航还做不到高精,是需要持续演进的,不是说我们的工艺能达到高效的更新,高精就很快能做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周非池将高精地图的投入,视为“很有风险的烧钱行为”。“如果我有一部自动驾驶的车辆,按照上个星期的高精度地图数据行驶,不管你精度能达到多高,对我来讲都已经没有用了,依然有可能出现事故。”他告诉AI 财经 社,前提一定是解决了按天、按小时更新的动态数据采集。“目前来看,自动驾驶在很多政策法规、道路基础设施甚至行人,以及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的车辆要共存等方面,还有非常多的不可控性。”
事实上,各家围绕高精地图生产,以及基于高精地图对 社会 赋能的赛道领域上的角逐,也需要面临一些政策上和数据安全隐忧方面的约束。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AI 财经 社,早在2013年某巨头的地图产品就曾进行过高精度地图方向 探索 ,当时这家巨头的负责人雄心壮志,要一年在几十个城市中上线相关的公众化产品,但“由于太高精度,出于地理信息数据保密等要求,最后没能上线”。
该人士还表示,过去深圳有一家创业公司曾提出一个类似谷歌地球的产品,“就是在云端做数据处理,然后直接在云端就可以浏览,在网上进行发布。“也是因为触及到了一些数据保密方面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商务上的阻碍,所以这个深圳团队的业务现在已经结束了。”
单就高精地图的生产方面,其实政策上是鼓励的。但彭超越告诉AI 财经 社,“用户信息、用户的定位,包括一些政策区域性的问题,这些方面可能会敏感,有一些政策的管控。”
不过,一些乐观的迹象已经显现。近期,在相关测绘资质认证上,国家进一步简政放权。“将测绘资质类别和等级总数由138项减至20项,除导航电子地图制作外,将其余甲级测绘资质审批全部下放至省级。”一名产业人士对AI 财经 社称。
该产业人士介绍,高精地图不管是地图厂商的数据储备,还是采集能力,目前来讲都已经不是瓶颈。“我相信随着很多技术的完善以及政策法规的完善,国内的高精度地图尤其高精度真三维地图,也很快能够通过互联网公众服务的方式对大家打开。”
老图商很“受伤”
另一种被视为“必然的趋势”也正在显现。
特斯拉车主胡兵,今年逐渐用回了自带的车载导航。“原来大家都在用四维图新地图的时候,我所在的特斯拉车主群里面最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都不用车载地图,都自己在旁边架个手机,开百度或高德。”今年1月,特斯拉将车载导航切换成了百度。
图/视觉中国
胡兵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们认为四维图新的地图导航“错误比较多,更新不及时”。切换地图之后,胡兵感受到了使用体验的提升。“很多数据更新的时效性也提上来了,道路情况也准了”,他说,“慢慢又用回了车载,毕竟内置的方便而且屏幕大。”
百度地图成功牵手特斯拉,似乎让四维图新成为了“受害者”。但该公司对此给予了否认。四维图新当时回应表示,地图切换只涉及在线渲染,从腾讯地图切换为百度地图,但车机端地图包全系依然都是四维图新数据,双方合作继续。
表面上看似乎是腾讯地图和百度地图的业务竞争,但背后却存在更深的关系纠葛。
作为国内资历最高的底层图商,四维图新为多家地图应用企业提供基础数据,包括华为、腾讯、滴滴、京东等,甚至百度之前也是四维图新长期的合作伙伴。
由于业务绑定紧密,四维图新与地图应用巨头的关系也十分紧密。根据公开资料,腾讯在2014年通过股权转让成为四维图新的第二大股东。百度与四维图新的合作最早也始于2009年,很长一段时间百度通过付费使用四维图新的底图。但双方的合作持续到2016年底,此后未再续约。
一位百度地图内部的人士对AI 财经 社解释,终止和四维图新的合作和公司的战略布局有关。“过去地图的生产、应用是分开的,现在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逐渐聚拢化了。”他称。“很多互联网的新巨头也好,老巨头也好,它们自己做数据的采集,对老的图商造成一些生意上的压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据AI 财经 社了解,不仅是数据归属问题的争端,百度、高德这些互联网企业刚入局的时候,疯狂从四维图新等老图商们手里挖人。一名四维图新的内部人士对AI 财经 社的描述是,“不计成本”。
一位资深的从业人员告诉AI 财经 社,既然地图服务对互联网各巨头来说都是刚需,“而我又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就能够招得到有足够能力的人帮我去做这件事情,我也就不需要把地图服务的生命线依赖于某一个第三方的服务商身上,何乐而不为?把采集的能力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会变成一个必然的刚需。”
该人士称,实际上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里面的水分或者说利润差还是足够可观的”,“打个比方,我现在每年支付给图商去买图的费用,可能从中抽出一部分钱,我就自己能去把这个事干了”。
他进一步解释。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它们也并非是出于单一目的自己投入去做数据采集,抢图商的生意。“比如,高德被阿里收购了之后,给菜鸟网络天然带来了这些门址信息。很多的事情其实还要花钱去做,可能人家的另外一个生态关联公司,天天就是就这事的,而获得这些位置数据其实是人家的边际成本,甚至是没有成本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四维图新会陷入业绩困扰。根据2020年三季度业绩报告,四维图新前三季度营收15.3亿元,同比下降0.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95亿元,同比下滑904.4%。这也是四维图新连续第三个季度归母净利下滑。
百度、高德、腾讯都有自己对应的地图生产商,甚至各家也在竞相自己生产高精地图,对传统图商提出了挑战。“业务越聚合、投入越大的公司,如果有能力自己生产高精地图的话,可能越不需要花钱来买高精地图的数据了。”彭超越说,百度刚做搜索引擎的时候,百度地图对它来说是一个引流的作用,打开手机看地图是一个刚需,但是它当时可能并不想花钱去养人、养队伍采集数据。
但现在情况变得截然不同。尤其采集技术已经非常人工智能化的今天,传统图商并没有特别坚固的壁垒。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彭超越、胡兵为化名)
特斯拉导航换百度,谁会赢?
近日,特斯拉官方宣布,其地图数据服务商将更换为百度地图,导航系统将基于百度地图数据服务全新发布。而百度地图对此回应称:“上车就能看到我,百度地图联合特斯拉全面升级出行体验,你一定不能错过。“不过,谁才是最大赢家呢?
一直以来,车机端导航功能被众多车主诟病无数,手机导航似乎在逐渐取代车机的导航作用,这令后者功能日显鸡肋。显然,这不是厂家想看到的。近日,在调研了车主的真实体验之后,特斯拉在国产交付之际选择为中国市场作出改变,使用百度地图取代腾讯作为新的地图数据供应商。而百度地图则宣布在国内首发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API,为特斯拉提供底图展示、实时路况、POI检索等地图数据服务。
自2014年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这并不是它第一次切换地图供应商。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特斯拉选择四维图新作为其地图数据供应商。而四维图新则是具有官方地图测绘资质的底层地图数据提供商之一,作为全球第四大、中国最大的数字地图提供商,其地图数据产品和服务涵盖多个领域,并在全球市场中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和行业的高度肯定。
然而,2018年,特斯拉将导航系统供应商切换为腾讯地图,而当时切换的原因,据称是因为想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不过,尽管如此,四维图新并未出局,腾讯地图基础数据还是由四维图新来提供。而这其中,腾讯、四维图新以及特斯拉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腾讯基金持有四维图新9.75%股份,是其第二大股东,而腾讯还收购了特斯拉 5% 的股份,成为了特斯拉的第 5 大股东。
面对中国广阔的市场,特斯拉显然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2019年12月,特斯拉向中国区车主收集过一轮用车体验和改进意见,那时很多反馈都集中在地图导航不好用,矛头直指特斯拉的导航地图供应商腾讯地图。而与此同时,特斯拉官方回应称,“手机端和车端导航开发难度不一样,攻城狮们正加班加点改进中,应该很快“。的确,特斯拉很快兑现了它的诺言,1个月之后,百度地图取代腾讯地图上线。
当然,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百度地图之所以能成为特斯拉的“新宠“,显然是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特斯拉的需求。特斯拉之所以选择百度地图,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好用。基于百度地图的特斯拉导航系统覆盖中国境内全部城市的实时路况服务,路况实时更新,支持画质无损的自由缩放,且图标皆可随底图360度任意旋转,这与特斯大到夸张的中控屏完美匹配。除此之外,升级版的百度地图数据服务,视觉外观简洁明了的同时保持地图细节的精准呈现,易于辨认区域和路况。而百度地图于2019年9月发布了“百雀灵计划”,上线了地图语音定制功能。这一切都能帮助特斯拉为车主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因此,选择百度地图,也合情合理。至于为何不是高德,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原因。
百度除了提供地图功能以外,别忘记还有个阿波罗计划。阿波罗是百度发布的名为“Apollo(阿波罗)”的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的软件平台。发布时间是2017年4月19日,旨在向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完整、安全的软件平台,帮助他们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而将这个计划命名为“Apollo”计划,就是借用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含义。自动驾驶的系统开发,自然是离不开大数据支持,在这方面,相较于高德地图而言,百度无疑是经验更加丰富的。毕竟其开发的无人车也是上过春晚的。所以,选择百度地图而不是高德地图,对于特斯拉后续的无人驾驶技术开发,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当然,特斯拉和百度合作的达成是双赢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百度Apollo车联网合作汽车品牌已超过60家,合作车型400余款,累计服务车主超过1000万,2019年全年累计行程突破10亿公里。如此多的数据积累,这对于百度而言,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资源,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随着特斯拉的加入,百度无疑又多了一条获取数据的渠道,而这条渠道,未来的潜力,或许是无穷的。所以长远来看,百度这波稳赚。
此外,对于成千上万的车主而言,体验决定购买欲。当消费者面对一款体验流畅,合乎心意的产品时,买它,也就不远了。所以,无论是特斯拉,百度,还是终端消费者,此次合作中,在座的各位都是赢家。不过,话又说回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国产后的Model 3低于30万了,它不香吗?
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杨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公布的车辆数据,我们研究一天发现两个疑点
上海车展特斯拉维权事件进入第4天的时候,迎来了实质性的进展:4月22日傍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主管的《中国市场监管报》发布车辆事故前一分钟的数据;当晚10点半,特斯拉官博发文:4月22日下午,我司通过特快专递的形式将封订的纸质版数据发送至张女士登记在我司的联系地址,共计48页,6697条。
(今早还发生了个小插曲:维权女车主的丈夫李先生认为此举侵犯了车主的个人隐私权和消费者权益。行车数据属于个人财产及个人隐私,而特斯拉未经车主允许,擅自将其公布给媒体及大众,他无法接受,会立即向郑州市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那么,特斯拉公布的数据,是否符合最初特斯拉和张女士各自对该事故的描述?能否证明刹车系统到底有没有问题?网上的“大神”和吃瓜群众,又从这些数据里看出些什么?
再来简单回顾一下特斯拉昨天递交的数据。这份数据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也是目前为止通过公开渠道我们唯一能看到的。
1. 时间、车架号,大家都看得懂。
2. 车速一栏,绿色标注的118.5公里/小时,是驾驶者最后一次踩下刹车的车速;最底下那个48.5公里/小时,是发生碰撞前的车速。
3. 制动踏板物理性移动信号,只有一个数据,告诉我们刹车在哪个时间被踩下去了,但驾驶者到底如何踩刹车、踩下多少、深浅力度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4. 制动主缸压力,表示车的制动系统主缸是怎么工作的,数据从上往下增大,显示它在起作用。
特斯拉方面的说明:
在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数据显示,车辆时速为118.5公里。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的2.7秒内,最大制动主缸压力为45.9bar。之后,驾驶员加大踩下制动踏板的幅度,制动主缸压力达到92.7bar。紧接着,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最大制动主缸压力达到140.7bar)并发挥作用,减轻了碰撞的幅度。ABS作用之后的1.8秒,系统记录了碰撞的发生。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车速持续降低,发生碰撞前,车速降低至48.5千米/小时。
也就是说,碰撞前一分钟,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驾驶员开始踩下制动踏板力度较轻。之后,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并发挥作用,提升了制动力并减轻碰撞冲击力,制动系统均正常介入工作并降低车速。
此外,事故发生前30分钟,驾驶员正常驾驶车辆,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同时车辆有多次超过100公里每小时和多次刹停的情况发生。
3月11日,车主张女士微博发布长文,详细描述事发经过,包括一份记录了特斯拉郑州福塔店售后经理在电话中通报的行车数据。
电车志将特斯拉公布的数据图,和张女士此前拿出的行车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前者少了一行:“27秒59分秒 激活车辆稳定程序”,其他完全一致。
对于特斯拉的数据,张女士当时在微博长文里明确提出了一些质疑。
简单概括一下:
首先,是双方提到的车速不符。张女士一再强调事发时车速约为60公里/小时,而特斯拉方面提供的数据是118.5公里/小时。
其次,事故发生的时间不符。张女士认为事发时间为18:17,但特斯拉记录显示事发时间为18:14。
最后,张女士认为刹车时速度下降率有问题。她表示,按照特斯拉提供的数据,车辆从118.5公里/小时降至最终的48.5公里/小时,耗时过长,证明刹车有问题。因为按照Model 3相关评测数据,其百公里刹停时间一般短于3秒。
这些数据,到底能不能还原事故发生前一分钟发生的事?如何看待特斯拉公布的这一分钟数据?
电车志今天采访了常年跑浙赛新速和CTCC的车手Dennis。
一、45.9bar和92.7bar是什么概念?
首先,刹车力度和刹车行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般对民用车来说,特别是现在电子辅助满配的民用车,是不需要特别大力的。通过控制刹车踏板的行程,在电子刹车辅助的帮助下,就能控制刹车总泵推出刹车活塞,给轮子上的刹车盘一个制动的力。
但这次特斯拉只放出了刹车力度这么一个数据,刹车行程的数据空白。
那么再来说,45bar的刹车力度是个什么概念。
在民用车上,45bar是比较重的刹车了。这个力度的刹车,基本就是刹车踩到底,足以激活车辆的ABS防抱死。
90bar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极限。很多纯机械的赛车里,比如TCR这类的,它的刹车没有助力。
为了达到一个比较高精准的控车,在入弯的时候,需要做寻迹刹车。
第一脚下去,是重刹然后慢慢地松刹车。但这个第一脚的重刹,很少有人设到100bar以上值(赛车上,刹车力度对应的制动力是可调的)。
100bar是个什么概念?打个比方,在地上放个易拉罐,你一脚跺下去,跺得后脚跟发麻了,差不多有这么大的力。
在我们这里刷圈的学员,我经常让他们往死里踩,有些男生通常也只能踩到70多bar,能踩出140bar的人几乎没有。特斯拉事件里,要么是车主真的慌了,往死里踩,要么就是有系统介入。
二、2秒钟从94公里/小时刹到48.5公里/小时正常吗?
民用车100公里/小时的刹停距离,好一点的家用车,一般在37米左右。
特斯拉公布的那个数据,推算一下,从94公里/小时到撞车,距离在40米左右,用了差不多2秒。
这个距离就算不能完全刹停,起码可以把速度降到比较低的范围,撞车时的速度是48.5公里/小时,这个可能会有点问题(当然,降速不够有很多影响因素,不能完全以刹车测试的数据来对等)。
Model 3的100公里/小时刹停距离到底是多少?电动车实验室曾做过测试,测试的车辆为Model 3长续航全轮驱动款,电机功率250千瓦,电池容量75千万时,原厂使用的轮胎规格是235/45 R18。
试地点是一段已经铺装完成、马上要投入使用的封闭路段,可以看到路面上交通标示都已经画好。经过测试,原厂宽胎100公里/小时的刹停距离为38.8米。
换上窄胎后,刹停距离有所变长,为42.5米,相差不多(当然,降速不够有很多影响因素,不能完全以刹车测试的数据来对等)。
在网络上,围绕着特斯拉公布的数据,一场全民分析热潮正在进行中。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发表了一点看法。
1.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
据央广网今日报道,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应该是驾驶员在120公里,就是118.5公里情况下,踩下刹车制动之后,其制动力仅有45、46bar,但是随后加大力度达到92bar。理论来说,撞的时候,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应该能够控制住,比如我们在自动行驶时,一般来说自动驾驶能够在控制车在前端发生风险前有效刹车,并避免事故发生。作用的确起到了,达到140bar,但还是相撞了,只是相撞的时速降到50公里以下。所以总体评价,自动驾驶系统、防撞系统介入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理论来说,安全距离如果不够,应该提早减速并给予一定处理,所以这个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偏差的。”
那么,这份数据能否证明特斯拉的刹车系统有问题?
崔东树:刹车系统在驾驶者踩下刹车之后,主缸压力已经逐步上去,然而上的速度相对较慢,具体结果还是要去观察,因为我们无法判断驾驶者踩刹车是基本没踩到?踩得太少?还是说已经使很大劲,仍然没有踩刹住。我觉得这还是要看最终结果评价以及软件算法。
2. 各路车评人
车评人闫闯认为,特斯拉公布的数据,“是刹车问题的实锤,如果不是雨雪或沙石路面的话”。
他陈述的理由如下:
在6:14:25.41,车速达到94公里/小时,这时驾驶员的刹车力度达到40bar以上,ABS已经介入。40bar基本就是普通人急刹车一个很极限的数据。
2秒钟后,也就是6:14:27.45,车速只降到48.5公里/小时。这2秒钟,如果算一个平均速度的话,车辆至少行驶了30-40米。
一般民用 汽车 100公里/小时的刹停距离,不过35-40米;而当事车辆从94公里/小时降速到48.5公里/小时,也用了这么长距离,所以它的刹车是不合格的。
底下,有不少网友提出“刹车热衰减”的问题,包括另一位车评人陈震(刹车热衰减,是指刹车系统因刹车盘和刹车片强烈摩擦而产生高温后,刹车出现力道衰减的现象)。
最后那一脚刹车,刹车主泵压力在45-70时ABS启动,后面压力持续增加到100甚至100多的时候,也就是踩得更重了,ABS反而不启动了。而且从车速看,减速效果也不如之前,但依然在减速,这不正说明最后刹车片已经热衰减到抱不住刹车盘的程度了吗?
对此,闫闯的回复是:1. 高速行驶,刹车强度会偏大,的确会让刹车迅速升温,但高速行驶的风,同样可以让刹车快速降温;2. 在驾驶员最初踩刹车的时候,ABS已经介入了,说明已经超过了路面刹车极限。结论:这台特斯拉不存在刹车热衰减问题。
车评人颜宇鹏,同样注意到了2秒钟,车速从94公里/小时降至48.5公里/小时的问题。他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驾驶者没有全力踩下刹车,没有发挥出车辆的刹车性能;第二种,驾驶者全力踩了刹车,但总泵的建压不够及时,或者其他因素,使得这车没能完全发挥它的自动效能。
还有一些 汽车 行业相关人士,也提到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份表格内容过少,并希望可以公布更多数据信息。
比如,一位名叫史高拔的业内人士表示,刹车制动过程需要多个系统的参与,起码包括制动踏板开关传感器、踏板深度传感器、电机、整车控制器、ESP系统(含ABS),启动AEB紧急制动了还有前向雷达参与。但特斯拉方面的表格,只给出了车速、踏板开关信号、制动缸压力这几个数据。“把踏板深度数据、电机转速信号、前向雷达数据都给出来,完整还原车主踩刹车的过程,电机转速和车速校验,前向雷达看前车距离……是不是更能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
3. 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方面,也有不少疑问。
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故森啊:这事,不管怎么样,口碑是差了很多,特斯拉的公关要负很大责任,现在大家注意力都转移到数据有没有篡改上了,让子弹再飞。
@书院先生chichi:区块链该站出来了!何止特斯拉!其他行业的各种数据从一开始生产都该上链。
当初为啥不给数据?
@829:为什么当初监管部门要数据不给?反而要闹成这样才给?
半小时内为啥会踩了40次刹车?
@Basil-WuGang:致未开过电动 汽车 的朋友一个提示(无恶意),电动车有动能回收系统,该功能会让车辆在没有踩油门时减速,所以从你松开油门的时候,车辆就迅速自动减速了。我开电动车,除了等红灯需要刹停时会用到刹车,其他时候几乎不用刹车。30分钟40次对于电车来说,真得多到不可思议,除非堵车。
时速118公里是怎么开出来的?
@骞longlive羽:半小时刹车40多次(这里不知道是指单踏板减速也算,还是只算踩下制动踏板),看问题的角度不仅仅是刹车没问题这块,还有另一个角度说明这段路还是挺拥堵的(下午6点高峰期)。那么问题来了,特斯拉说撞车之前车速高达118公里/小时,高峰期路段怎么开的?这有点蹊跷啊。
@黄昏的铃音1028:6:14:22秒,时速118公里;6:14:27秒,时速48.5公里。我想请问下如何在市区高峰期红绿灯路口前跑到时速近120公里的?能否请郑州交警部门调一下路口监控比对下车速?
可能是车主误操作
@贝塔roku:司机是车主的爸爸,松油门缓行,再轻刹,快撞了来不及了再重刹,这时ABS启动,所以他感觉踩不动。那是一条刚修的新国道,自己超速没注意,追尾了,ABS帮了他,他还怪特斯拉刹车失灵。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数码小驴:事故发生前30分钟,驾驶员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板,同时多次超过100km/h和多次刹停记录。这种前提下,发生热衰减也是合理的解释。让子弹继续飞一会儿,感觉最好是能结合交警的监控或者行车记录仪,看看实时画面匹配情况,这样就更加清晰明了。
@原图儿:国家已经介入了,特斯拉也公布了数据,等待官方给一个公平的结果。
另据央视 财经 报道,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法律的规定如果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发生了分歧需要鉴定,双方可以委托一个双方都认可的机构来检测。像这个案例当中,消费者可能不同意特斯拉指定的检测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消协、法院等监管部门,由他们来指定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去检测。如果这种检测机构还跟不上的话,那就需要提升我们的监管和鉴定能力跟得上技术发展的需求。
总而言之,特斯拉维权事件已经走到“行车数据公开”这一步,眼下需要更为专业和权威的解读,静等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做出判断,尽早公布最终结果。
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