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雷城一小校2015小考作文

雷城于2005年撤镇改为街道办。其为雷州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2006年9月又将雷城街道办正式分为雷城、西湖、新城三个街道办。至此雷城街道办管辖雷州市东部的旧城区,范围东至环城路,西至群众大道、南至南渡口、北至城角排水沟,区域面积3.6平方千米,下辖八个社区。

微信号: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雷湖

金秋时节,新中国60华诞款款走来。在这60轮的春秋中,雷城这座古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篇史诗,在沧海桑田的岁月中,雷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次的城市规划,一个个景点的开发,一座座建筑的崛起,一条条道路的延伸,就像是一个流动画面,记录着雷城这座城市60年的变迁。

2雷城发展历史编辑

三换蓝图

翻开雷州的史志,不难发现雷城60年来规划建设沿革的轨迹。

建国前,雷城人口稀少,街道狭窄,城区的建设未作规划管理。建国后,雷州建设的步伐虽有所加大,但仍没有统一的规划,用地建设只是沿袭古城道路格局而建。直至1985年,海康县成立了海康县城建设指挥部,开始编制1985——1995年城建十年规划,掀开了雷城建设的新篇章。但由于旧城区的建筑密度过大,城市街道没有统一格局规划,仍然制约着雷城的发展。

1993年,海康县政府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雷州城区1993——2010年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并于1994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在该规划中,雷城总体规划城区建设面积由原来的13.6平方公里发展到2010年的40平方公里。但岁月的年轮转了11圈后,2004年,雷城城区的面积仍不足17平方公里,原有的城建区设施滞后不前,城市拥挤,品位档次不高,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城市商业、旅游业、房地产等行业未能发挥龙头作用,更无力为雷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破除城市建设的“瓶颈”迫在眉睫。

2004年,雷州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省委“一年稳定,三年变样”的目标要求,两股动力立刻为雷州的发展加足了马力。上任后的李昌梧书记、罗滇南市长等领导,审时度势,创新思路,树立起"经营城市"的理念,提出在“保护中延续历史,在建设中塑造未来”。

经多次的调查研究,他们有了初步的蓝图:按照“西拓、北延、中改”的总体思路,跳出老城建新城,建设新城带老城,新城抓框架,老城抓美化,局部抓优化,整体抓规划,全面促提高。同时,他们找到了科学的操作方法:走“政府规划设计,市场机制运作,多方投资建设”的路子,一边采取大手笔打造雷州新城区,拓宽城市空间;一边保护建设老城区,构筑群众生活新圈。

自此,雷城的建设迈上新的征程。

城区新框架

雷城作为雷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道路却是一直制约着这座城市发展的“瓶颈”。

据资料记载,50年代初,雷城主要街道有镇中西街、镇中东街、广朝北街、曲街、二桥街、龙舌桥街、十三行街。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南疆雷州半岛,雷州百业待举,开辟一个新城区的想法时刻萦绕在时任县委书记陈光保的脑海中,1985年,开始对城区道路进行改造和规划。当年,开辟了群众大道、新城大道成为30米宽的新路。1994年,雷州撤县设市,时任书记陈永平,建设了雷南大道、工业大道、新城大道,这些措施被视为振兴雷州的经济亮点。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三条大道的配套设施得不到完善,对城市发展的带动达不到预期目标。尤其是当初被定位为雷城主干道的新城大道,一直被闲置着。

建设新城大道,拓展城市空间,缓解雷城交通的压力,多年来,雷州人民不断发出心底的呼唤。于是,建设新城大道的要求多次被写进了雷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也多次写入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里。但由于资金困难等诸多原因,掘土机迟迟不见驶入新城大道。

富有干事能力、干事魄力的雷州新一届领导决定把建设新城大道作为描绘雷州大变样蓝图的第一大手笔。

在建设的过程中,资金成了一道“拦路虎”。审视当时困难财政,要拿出一笔资金谈何容易。为此,经过缜密的研究,举全市人民智慧,一条崭新的思路出现了:新城大道建设资金筹集采用“回收土地——抵押贷款——回收土地、拆迁房屋和路面建设——挂牌出售土地——还贷”的新模式。这种道路建设模式在雷州是史无前例的。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一条最能代表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形象的城市大道——新城大道建成通车,有力缓解了雷城交通拥挤状况,并拉动了这一带的商业活动。目前,新城大道两旁商业区、生活区土地得到了众多商家的青睐,一些商家已在所购地皮上着手兴建商厦。目前,处于该大道的世贸大厦已封顶,国际大厦已破土动工建设。新城大道对雷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已开始凸显。

紧接着,该市从“新城大道模式”中借鉴经验,继续完善城市整体规划,全程拉动“经营城市”的引擎,改建雷南大道和雷北大道。现在,雷南大道正逐步形成一个集商贸、行政服务、房地产业、教育于一体的商住区,成为雷城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北大道被定位为市区副中心区,配衬周边的工业园区及靓丽的新农村,该大道不仅成为雷城的一个功能区,同时成为雷州一条亮丽的景观路。

三条大道的建成,美化亮化了雷城,拓宽了雷城城市框架,犹如三条不断延伸的触角,牵引着雷城由东向西扩展,与207国道构成了雷城的新城区。大道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会造就新的商业区,将使雷城城市商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龙头作用得到发挥,掀起雷州城区新一轮发展热潮。

连线打造休闲景观带

一个秋日的清晨,笔者到雷湖风景区晨练,映入眼眶的是一幅景致宜人画面:晨曦初露,澄湖碧柳,绿波粼粼,晨练的人们散布在景区的各个角落。雷湖文化广场上,身着白衣、手舞红扇的妇女跳着健身舞;拱桥两旁,老当益壮的老人在耍太极拳;护栏旁,跑步的市民来回穿梭;健身区里,市民一边闲聊一边做着运动。雷湖风景区,成了名城人民的休闲乐园。

此情此景,不禁让笔者回想起一件往事。大学毕业时,家住茂名的学友听说雷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便欣然来雷州游玩,家住雷城的笔者自然地给她当起了导游。白天,带她游览了雷城几个著名的名胜古迹,到了晚上,却不知带她去哪休闲,只有带着她沿着南湖瞎逛。当时的南湖就是雷湖风景区的前身,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将之一分为二。回家时,学友不禁疑问: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难道就没有一个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句话带给笔者心头的隐痛直到雷湖风景区的建成才消失。

谈及近40年雷城人的文娱生活,一位“老雷州”做了一个点式概括:70年代看雷剧——80年代看电影——90年代唱OK——字也是随着雷湖风景区的建成逐步成为雷城人的流行名词。

近五年来,该市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城市建设的理念,连线打造休闲景观带。共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加大了雷湖景区的绿化、美化、净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景区种植上美观的大、小榕树多株,使景区更加绿意醉人;改造了景区北广场两边人行道,使景区更为亮丽;在景区安装了一整套健身器材,使市民有了健身的好去处;改造了雷湖文化广场的舞台,为景区增添了新的风采;建起雷湖护栏,营造安全和谐环境;投入资金750万元整治了东西渠,净化了渠道两旁居民的生活环境,美化了雷湖风景区两旁的景色;拆除西湖公园围墙,拓宽西湖公园景区,免费开放公园,还绿于民……打造“西湖水库——烈士陵园——西湖公园——雷湖风景区——东西渠——南渡河”景观带。目前,这条景观带成为雷城市民休闲的中心。

同时,该市依托雷湖风景区,大力打造广场文化,推进文化大市建设,使之成了雷州文化的“汇展中心”。每年春节,一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在这里开演,让市民大饱眼福;每逢重大节假日,名城人民在这里欢歌载舞庆太平盛世;每到周末晚上,有定期的雷剧表演或电影放映等,党的方针政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宣传;还有各类的文艺汇演、知识竞赛和各种商业活动在这里举行。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名城的动感和色彩,显示了名城的文化个性,构架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桥梁。

三座标志性建筑

雷城历史上下五千年,在遥远的时空隧道中留下深刻的轨迹。雷州文化渊源悠久,在浩瀚历史长河里积淀了浓厚的底蕴。1994年1月,海康县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有人说,要把雷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大做强,必须做好它的品位,那么,这不能单靠历史文化的支撑,必须将历史遗留与现代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凸现它品位。

但是,翻开雷州历史的“相册”,建国前,雷城几乎没有几座能入眼的建筑,惟有曲街的古骑楼才显示着雷城古商贸的繁华。1978年以来,城区建筑开始发展,先后建起了外贸大厦、建银大厦、名都大酒店、烟糖酒大厦等100多座大楼,这些大楼的建成,带动了雷州第三产业的发展。然而,这些商业性的建筑,少了点文化的内涵,还少了点都市化的色彩。

进入20世纪,随着城市生活的日新月异,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雷州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002年1月,座落于雷湖文化广场西侧的雷州购书中心建成开业,这是湛江市县(市)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图书零售中心。它的建成,结束了雷州没有大型购书中心的历史,同时,名城的品位也提升到更高的档次。

2003年1月,雷州购物广场落成开业,这是当时粤西地区县级规模最大,设施最配套、功能最齐全、具有都市风格的现代化综合性购物广场。雷州购物广场的营业,促进雷州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该地带的繁华。

为进一步推动雷州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雷州市委、市政府把博物馆的迁建当作“建设文化大市”的重点工程、标志性工程来抓。2005年9月,迁建工程破土动工。在迁建过程中,李昌梧、罗滇南等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各部门互相配合,施工单位加紧建设,经过3年多时间的努力,一座占地面积6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博物馆终于矗立在风景旖旎的雷州西湖之滨。气势恢宏、典雅大方的博物馆,是雷州市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必将大大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奠定名城建设规划的基调与格局。

翻看雷州60年城市建设的一段段闪烁的历史,里面印记的是,造就城市光荣与梦想的辉煌。

汉阳区街道划分地图

汉阳区下辖11个街道分别是:晴川街、建桥街、鹦鹉街、洲头街、五里墩街、琴断口街、江汉二桥街、永丰街、江堤街、龙阳街、四新街。

汉阳区,隶属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江汉平原东北边沿,武汉市西南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东南邻长江,与武昌区、洪山区隔江相望;西南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西接蔡甸区;北依汉水,与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相邻,总面积111.54 平方千米。

如何评价武汉的城市规划?

武汉的城市规划,非常合理、职能清晰,兼顾了人民生活和产业发展,可谓世界顶尖。

说实在的,在中国几乎找不出第二座规划像武汉这么有远见、有前瞻性有远见、功能区职能清晰分明的城市。

首先,从功能分区来看,武汉的城市规划非常合理。武昌片区是政府科教文艺,省政府机构、中央政府驻武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都分布在以武珞路为主轴,东湖为核心的东湖光谷片区周围。老城区汉口,则是商贸流通交通中心,汉正街、汉口北、江汉路都是全国知名的集散中心。汉阳片区,则是规划了 汽车 、装备等大型现代制造业。而钢铁重化等污染企业,都布局在青山区一带。这个规划划分了各个职能区域,互补干扰。

其次,从交通规划来看,武汉也非常有前瞻性。除了一环二环三环等道路环线,一桥二桥三桥等十来座长江大桥和隧道,武汉大道、江城大道、友谊大道、发展大道、雄楚大道、长丰大道等十几条城市干道,特别是武汉的高架快速路全球领先。这些路网将武汉三镇完美高效快捷贯通,使得大武汉也变小了。武汉三镇,规划了武汉站、武汉西站、武昌站、汉口站等几座全国路网性的火车站,通过12个方向的高铁四小时内通达全国!使得全国都是武汉的腹地。武汉地铁建设神速,已经进入全球前十。特别是,武汉江南江北都规划了大型国际机场,两大国际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武汉鄂州国际机场使得武汉成为全球民航的枢纽!还有,随着武汉的城市发展,港区也外移,武汉新港、阳逻港区的建设,使得武汉港吞吐能力大增,稳居全球第一大河港的位置!

再次,从城市的文化建设来看,武汉也打造出武汉的城市文化和品牌,大大提高了武汉的城市品味,丰富了市民的生活。武汉善于发掘亮点,平凡中见伟大。比如武昌片区,成功打造了户部巷、昙华林、黄鹤楼、武大樱花、磨山、楚河汉街、东湖等文化名胜。汉口片区也打造了江汉路、江滩、汉正街等文化街区。在武汉,几百米一个街心公园,两三公里一个名胜。武汉的城市品牌价值迅速得以提高。

其它的规划不用一一列举。武汉的城市规划非常好,非常合理,甚至非常完美。我只想对武汉的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衷心说一声,辛苦了!

武汉的城市规划如何可能前书记陈一新说的最客观,陈一新在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时说:刚到武汉的时候让人带他去看武汉的亮点,也就是代表一个城市最高发展水平的地方,结果底下的人告诉陈书记,武汉没有这样的地方。[捂脸]这也是陈书记在武汉一直想做但没来得及做的事情,武汉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像上海浦东,北京国贸,广州珠江新城,深圳福田CBD的城市亮点,就算跟成都比也没有成都的高新区金融城那样的高水平发展规划。武汉的城市规划感觉一直就是修修补补,没有一个区域是拆的干干净净然后重新建设的,有人说是四新,白沙洲,光谷东都在拆在建,但是这些区域都被规划成偏居住区域,没有现代高新产业,未来也难成为体现城市发展高水平的亮点。所以武汉的规划可能还有更加科学的优化空间,再接再厉吧!希望武汉的未来也诞生一个新浦东![赞]

每一个省会城市都是这样,规划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武汉也不例外,发展中证实以前很多规划都是不妥的,我举几个例子:

1、盘龙城,可以说区位非常好 ,临空港最近的区域,本来大有可为,但没有远见的规划让武汉的“望京”成了睡城,还堵成屎

2、2-3环间睡城大多,后湖、南湖、四新、白沙洲...明显看到武汉缺钱,多卖地建地铁

3、近郊工业区多,随着城市的扩张,大批的工业规划不得不更改,比如汉兴开发区,将军路工业园等,只有一些低级产业,后续都要改建

武汉是一座先天就规划好了的一座城市,因为没有人会知到其它的哪个城市未来会如何,规划就看不到将来的变化,而武汉任何懂常识的人都知到武汉的未来就是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世界超级城市。因此城市规划师早己预知武汉未来是超3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在人口分布,城市走向,交通格局,产业布局等各方面都具有超前的眼光,顺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武汉己展现超越国内所有城市的非凡气势。1,武汉非常之大,从气势上大过北京上海。2,武汉繁华无比,无论市中心,还是偏僻的居住区,街道上无处不是人山人海,人气高涨。3,国内最大规摸的立体交通,虽全城车水马龙,然人流车流十分顺畅,人城处处和协相处,超大城市架构世所罕见。

武汉哪有城市规划、一个名符其实的典型的摊大饼式垃圾型规划城市、人们居住的思想观念老旧、拥挤在破烂不堪的老城区、新区发展十分缓慢、造成武汉建成区面积远不如同类城市的成都南京、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武汉水陆交通便利,京广、京广高铁、汉丹、汉宜、合武、武九、武九客专、汉十客专(在建)等干支线铁路交汇处。另有多条城际铁路。武汉工农业发达,十三五有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的规划很稀烂。

1.很多路没有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只能上机动车道。

2.武昌这边微循环路网太少。

3.住宅容积率太高,动辄40多层的住宅。

4.很多十字路口建筑离道路太近,没有留下市政建设空间。

5.地铁规划僵化,采用的人口数据都是十几年前的。

武汉的规划是多功能组团去中心化布局,天然符合未来城市多中心化的潮流。

现在各大城市都开始建副中心,唯独武汉从一百年前就是多功能组团布局,汉阳制造,武昌文教,汉口商贸金融,今天还是如此。单中心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摊大饼式城建,城市围绕着一个中心向外扩张,弊端显而易见,大家都往一个地方跑,必然造成交通拥堵,缺乏生态隔离带,污染严重,生活品质低下。武汉市区江湖纵横,多组团模式恰好在保持了城市资源聚集能力的同时提供了生态隔离带,化解城市拥堵,降低了热岛效应,疏解了通勤压力,提高了生活品质,有数据显示武汉市民平均通勤时间和距离都是大城市里面最短的,这就是去中心化的魅力。实际上现在北京上海广州都在搞副中心,就是为了疏解单中心模式带来的拥堵污染地价高昂等问题。

可以说武汉市的城市规划从一百多年前张之洞时代就开始领先。虽然那时候长江仍然是天堑,但现在不存在这种说法了,天堑早已变通途,武汉已经初步建立起六环二十四射快速路系统和三百公里地铁网络,包括十多个座长江大桥和过江隧道,组团之间的交通不再存在障碍,多组团的威力将会大大加强。

武汉中部超大城市: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栋超60O米以高层建筑地标:长江主轴江面也没有高层建筑群…总之没有特别亮点标杆工程!

通过这次军运会给我们武汉市一个启示?由于规划部门把精力放在容易开发郊区!方便开发商的运作!而忽视了旧城改造和配套建设!使得政府操碎了心!到处遮丑!到处补漏!外国友人到中山大道汉正街看到一边是高楼一边是旧乱房屋环境!使我们作为武汉人不好意思!希望规划部门认真规划将来迎接更多世界性大型会议!大江大湖大美大武汉!

武汉二桥中学为什么厉害

因为有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武汉市二桥中学(又名“武汉市二十三中初中部”,含知音校区、芳草校区),因为有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很厉害,属于公办初中,创办于1981年,二桥中学校址位于汉阳区二桥街知音路。

锦绣汉江四区属于什么社区

锦绣汉江四区属于二桥街社区。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汉阳二桥街城乡规划编制:锦绣汉江四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在二桥街这个社区汉阳二桥街城乡规划编制的管辖范围内。

汉阳区的行政区划

武汉市汉阳区2008年行政区划 (区政府驻阳新路特1号) 街道办事处、镇、乡 驻 地 居委会 人口 面积 合计 12街  121 478414 97.2 晴川街道办事处 龟山北路特1号 5 19229 1.64 月湖街道办事处 琴台路368号 7 11001 4.86 建桥街道办事处 显正街80号 10 45406 1.41 翠微街道办事处 翠微街78号 9 39090 1.46 洲头街道办事处 洲头三村45号 10 36025 4.05 五里墩街道办事处 汉阳大道385号 16 72001 5.63 琴断口街道办事处 十里铺151号 18 58893 3.39 江汉二桥街道办事处 知音西村70号 14 82795 3.88 永丰街道办事处 永丰路1号 12 35377 42.50 江堤街道办事处 太山寺村特1号 8 21470 16.93 四新管委会 鲤鱼洲四新村特1号 2 4513 8.93